用品质铸辉煌 为社会增光彩
——记大冶有色稀贵金属厂工人技师宋幸福
十二五时期,大冶有色贵金属冶炼发展风声水起,在产业规模不断提升的同时,该公司生产的“大江”牌标准金锭、银锭分别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伦敦贵金属交易所注册认定,在响当当的品牌背后,一名叫宋幸福的产业技术工人奉献出的智慧与汗水格外夺目。
宋幸福,1962年出生,中共党员,高中学历,技师。1985年10月,从部队退伍后进入大冶有色冶炼厂电解车间金银工段工作。在从事贵金属精炼工作20多年间,他视企业使命为个人责任,用品质铸辉煌,为社会增光彩,刻苦钻研专业技术,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技艺,攻克了企业一个又一个生产技术难关,为大冶有色黄金白银生产及产品多元化、创品牌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企业贡献技术专利10余项,创造经济效益近400余万元。
一、凝“金质”梦想
与黄金、白银生产打交道,首要的技术要求是产品的纯度必须达到四个“9”,否则就是不合格品。岗位上的耳濡目染,深深影响了宋幸福,他认为做人做事就应该有黄金一样的质地,精益求精,不留任何瑕疵,以最好品质为企业尽责,对社会负责。为此,他把学习放在首位,立足岗位苦学与产品生产相关的一切工艺、设备知识。白天,他带几个馒头进岗位,完成当班作业后,工友都休息了,他一边啃着馒头一边看书;晚上,怕影响家人休息,他在阳台上辟出一个读书角,专心学习他的业务知识,20多年来,他读过的书可以码够2人高,写下的学习笔记达到70多本。
1985年,大冶有色响应国家计划,提高黄金、白银产量。但当时设备装备落后,严重制约产能发挥。从部队退伍不到3个月的宋幸福,主动请战担纲黄金、白银浇铸关键设备中频炉的改造任务。当时浇铸金银的中频炉是晶体管,设备比较老旧。为了尽早掌握中频炉的冶炼技术,他运用在部队所学的知识,并购置一些电器方面的书籍,埋头钻研,不断从中频炉的工作原理中寻找改进方法。在采用他提出的改进、维护方法后,中频炉故障率显著下降,产能稳步提高,且使用期超过了十年,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为此,工友们送给了他 “中频炉改造、维护专家”、维修、操作“一把手”等头衔。2005年稀贵金属厂精炼项目要安装三台中频炉,由他负责指导安装。经过两天一夜的连续作战,他绘出了安装图,用最短工期最优质量,把中频炉一步安装到位,并且一次开车成功,使系统较计划早11天投入生产。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他还自学了集成控制和数字控制技术。2005年,他和武汉科技大学教授一起设计完成了中频炉模拟控制系统改数字控制系统项目。这一设计改造使中频炉实现了数字化管理。目前该数控中频炉使用效果十分理想,性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不懈的努力,卓越的表现,1992年,他成功取得了稀贵金属冶炼工高级技术等级证书。2004年3月,被大冶有色公司授予“技术创新能手”称号,同年,在该公司技术比武活动中,他一举夺得贵金属精炼第一名的好成绩,被聘为“稀贵金属冶炼工人技师”。
二、铸“金质”辉煌
进入2000年,大冶有色金银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宋幸福很快找到了释放自己能力的岗位和舞台。他胸怀“金质”梦想,凭借过硬操作技能,紧抓企业“脉动”,奋力谱写“金质”人生。
2001年,大冶有色为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放弃了只吃好矿,不吃杂矿的粗放型生产模式。矿源结构的变化,使该公司黄金、白银产品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宋幸福在没有现成工艺指导情况下,利用自己平时学习的冶金原理和实践经验,用一个炉期生产出铅、碲、铋含量均低于0.01%合格的阳极板,解决了杂质超标,造成白银达不到四个“9”的难题。同年,大冶有色启动黄金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由他亲手浇铸的两块金锭,得到了上海黄金交易所专家的当场认证,为企业产品面向全国销售打下了坚实基础。
3公斤金锭立模浇铸是业界的一道生产难题,外观和内在质量难以同步保证。2002年,宋幸福主动请缨,带领5人攻关小组展开攻关,通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成功攻克了3公斤金锭立模浇铸物理外观和化学内涵的质量关,一举突破了3公斤金锭难以达到了四个“9”的国家标准的难题,获大冶有色当年科学攻关奖。
2006年底,伦敦贵金属交易所要求必须在二十个工作日内将传统国内交易的15kg银锭改浇成国际交易的30kg银锭。针对当时外援专家浇铸不合格情况,他担任一号操作手利用新的工艺浇铸方法,用五个小时时间完成了30kg银锭浇铸工艺改造任务。一次送检成功,受到外国专家好评。
2007年初,伦敦贵金属交易所来电,30kg银锭必须用平模浇铸方能正式注册交易。这种工艺在该公司是空白,其它厂家也拒绝技术支援。他经过反复探索,探索出火焰保温浇,解决了表面缺陷和烧底缺陷,由他浇铸的11块30kg银锭在伦敦贵金属交易所一次注册成功,使公司的白银产品顺利打入国际市场,为大冶有色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009年,受金融危机冲击,大冶有色主产品销售萎靡,效益急剧下滑。为迎战危机,企业全面启动了降本增效工作。宋幸福把降本增效列为了个人展开技术攻关的重点。他针对金银返浇率高造成大量成本损耗问题,在没有现成技术借鉴的情况,自己动脑筋、想办法,通过在银锭剪切机座的两头安装定位铜片,对银锭进行精确塑形,仅此一项革新使银锭切头剪切合格直收率达100%,年降低白银返浇近30余吨,为公司节约成本110万元。
三、增社会光彩
在宋幸福看来,即便是再普通的产业工人,同样肩负责任,这份责任既包括了带动身边职工群体的进步,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履行个人的社会责任。华发渐生,宋幸福奋蹄不止。
2008年,宋幸福将10多年来个人辛苦摸索的白银浇铸作业经验贡献了出来,写成技术资料分发给工友,供工友学习。也就是在他认真梳理经验过程中,他结合大冶有色白银浇铸工艺变化,先后总结出了3公斤金锭浇铸操作法,使3公斤金锭一次浇铸合格率从66%提高到95%; 15公斤银锭浇铸操作法,使15公斤一次性浇铸,合格率从68%上升到96%。在总结这些成功操作法的基础上,他又一举发明了30公斤银锭“9字浇铸”操作法,该操作法不仅能有效保证了产品观和内在质量,更能显著降低生产成本,仅此一项每年为企业带来了近百万元的效益。该操作法被大冶有色授予独门绝技先进操作法,对此操作方法,他放弃了专利申请,主动对外推广。
担任班长的10年间,宋幸福言传身教,培养出技术骨干近30余名。班组骨干在他的带领下,掀起了苦练技艺本领,攻克技术难题的热潮。从坩埚抱钳改进到中频炉控制系统改造等20多项,与班组生产作业相关的一系列设备设施得到持续改进,他所在车间在他的带动下各项关系金银生产的指标不断得到优化和提升,其中金锭浇铸一次合格率由70%提高98%,银锭浇铸一次合格率由65%提高到97%,取得可观经济效益,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一花独放不是春,2010年5月,在公司和厂的大力支持,他领衔成立了“宋幸福”创新工作室,引入12名生产骨干,组成专家团队,按照“搭建平台、全面融入、不断创新、求得实效”的工作思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着眼于增强全厂职工技术业务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深入开展合理化建议、金点子、QC攻关、先进操作法、专利技术申报等自主创新活动。创新工作室按照“询”、“诊”、“带”、“创”四个步骤,对全厂操作工人展开“每周一题、每月一考、每季一赛”岗位练兵活动,每年举办专场技术培训达到2场次,培训人数均在百余人。
在此期间,由他领衔又先后成功发明了浇铸专用捞渣勺,使大冶有色每月可多产白银500kg,该项目荣获湖北省职工技术创新三等奖; 2011,在他主导下,发明银电解槽尾阀加阳极保护方法,成为大冶有色探索和使用弱电防腐技术的第一人。同年,他发明的最新节能环保的银电解液净化方法,投入生产使用,每年为稀贵厂创造效益100万元。该方法荣获湖北省职工技术创新二等奖。
用品质铸造辉煌,为社会增光彩,宋幸福用一名现代产业工人的不懈担当谱写着华彩人生。2007年7月被评为稀贵金属厂优秀共产党员。2008年3月被评为稀贵金属厂先进生产工作者。2011年至2012年,他分别荣获全国冶金行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等奖、湖北省第三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