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会改革

工会改革

激发组织活力 推进全面创新——全国总工会改革成效综述

发布时间:2019-05-23  来源:titleEn   返回上页

 

 2015年11月,《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这项工作正式启动。近一年来,这项改革紧紧围绕保持和增强工会工作和工会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这条主线,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制约工会工作发展的突出问题,增强工会组织生机和活力,广大职工真真切切感受到改革成效。

  团结带领职工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

  全总党组牢牢把握工会工作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项长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党组坚持第一时间传达学习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贯彻到工会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全总践行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成立由党组书记任组长的全总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以落实中央专项巡视整改方案为契机,把突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推进工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工会干部队伍。

  全总坚持以上带下,加强对各级工会改革创新的领导和指导。各地工会牢牢把握履行团结带领广大职工坚定不移跟党走这一政治责任,在同级党委领导下,主动对接、及时跟进全总改革试点工作,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改革先从工会领导机构改起

  今年初,全总十六届四次执委会选举全国劳动模范、中铁电气化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的巨晓林为全国总工会史上第一位农民工副主席,推选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田辉为全总书记处书记(兼职)。

  “身份变了,本行工作不变。不过身上的责任更重了。”巨晓林说,“工会是一条桥梁纽带,当选后会更加关注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和维权问题。”

  突出工会组织群众性这一根本特点,把更多普通职工群众中的优秀代表吸收进工会领导机构,是全总推进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在全总的领导机构——全总十六届执委会委员和主席团成员中,劳模和一线职工所占比例分别增至15.4%和13.5%,分别提高了3.8和3.6个百分点。

  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不搞“叠床架屋”,进一步形成眼睛向下、面向基层、职责明确、运转高效的格局,是工会改革一项标志性、牵引性强的重要基础工作。为此,全总把机关和事业单位的编制精简了25%,将精简的行政编制补充到任务繁重、力量薄弱的县级工会。各地工会也对机关职能和机构设置普遍进行了整合优化。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工会组织还存在不少与之不相适应的问题,影响着工会职能的发挥和工作水平的提升。”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李玉赋说,“解决这些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改革,而工会改革要从全总机关开始。”

  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

  动员广大职工围绕“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和“三去一降一补”等重点任务,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建功立业,是推进全总改革的一项重点。为此,全总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组织动员广大职工开展以“践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为主题的劳动和技能竞赛,推动竞赛向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延伸,提高竞赛覆盖面和职工受益率。

  ——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工技能培训、岗位练兵、技术创新活动,设立职工创新补助资金,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首席技师”“首席员工”的示范作用,扎实推进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建设。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与国家网信办和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及各大网站共同策划推出《大国工匠》系列宣传,推动更多工匠人才不断涌现。

  让广大职工在改革中有更多获得感

  把改革成效转化为服务职工群众的能力水平,增强职工群众的获得感,是工会改革的重要目的。

  坚持眼睛向下、面向基层,加大工会经费投入、力量配备向基层倾斜力度,探索建立工会服务职工满意度评价制度,激发基层工会生机活力,努力打通联系服务职工的“最后一公里”,让职工群众成为改革的主角。

  完善维护职工权益制度和机制,使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职工维权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今年以来,全国工会已办结职工法律援助案件1629件,为职工挽回经济损失1.1亿元。2016年“两节”期间,全国各级工会筹集送温暖资金36.9亿元,慰问困难职工823.6万户。全国工会就业创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双创”等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级工会组织专场招聘会1.7万场次,成功介绍就业252.7万人。

  扎实做好农民工入会和服务“双提升”工作,工会改革让农民工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今年上半年全国工会新增农民工会员700万人。“两节”期间,帮助476万人次农民工平安返乡,为225万名农民工追回被拖欠工资近2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