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会改革

工会改革

关于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工作的总结报告

发布时间:2019-05-23  来源:titleEn   返回上页

 
  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部署,2015年11月以来,全国总工会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改革试点工作。现将改革试点情况报告如下。
    一、改革试点的基本情况
    2015年7月23日,中央改革办下发通知,决定在全总开展中央群团机关改革试点。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8次会议,审议通过《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改革试点方案》),对推进党的群团改革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2016年2月26日,刘云山同志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办公会议,专题听取全总等群团组织深化改革进展情况汇报,对全总改革试点工作给予肯定并提出具体要求。
    一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李建国同志直接带领下,全总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李玉赋同志组织全总领导班子,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要求,充分履行“忠诚党的事业、竭诚服务职工”的使命担当,态度坚决、行动迅速,积极主动、全面谋划,按照增“三性”、去“四化”、强基层、促创新的改革总体思路,认真制定《全国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有序有力有效推进改革试点工作。目前,《改革试点方案》提出的7个方面27条改革举措均如期完成,原定制订25项制度文件而实际出台了35项,改革试点工作实现了既定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与此同时,全总坚持以上带下,指导各级工会主动对接、及时跟进,整个工会系统改革全面展开、态势良好。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多次专门介绍全总改革试点进展情况,给予充分肯定。
    二、改革试点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以发挥全总党组领导核心作用为保证,增强了工会系统党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
    一是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的核心地位。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立了习近平同志是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这是实践和历史的选择、全党和人民的选择,充分反映了包括亿万职工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全总党组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引导广大工会干部和职工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二是坚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健全完善传达学习贯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工作制度和向党中央请示、报告重要工作制度。坚持第一时间传达学习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党中央的旗帜立场、决策部署、担当精神为标杆,提高政治站位,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切实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工会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就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工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以书面形式向党中央和中央改革办报送请示报告15次。全总党组和中心组坚持每周组织1次集体学习,机关党员干部3000余人次参加。《求是》2016年第1期刊登了全总党组书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重要论述的体会文章。《人民日报》7月8日要闻版报道了全总党组中心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情况;10月19日报道了全总党组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四个意识”、激励引导广大职工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的情况。《中国纪检监察报》多次在头版报道了全总党组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扛起“两个责任”、勇于责任担当的做法。
    三是全面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把加强党建工作作为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举措。成立了由党组书记任组长的全总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承担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构建党组书记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机关党委推进落实、各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一岗双责”的党建工作格局。修订了《中共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工作规则》、《中共中华全国总工会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制定了党组议事内容目录和党组中心组学习目录,指导驻会全国产业工会等8个分党组修订了分党组工作规则。健全机关各级党组织,强化党建基础工作,落实“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在机关减编情况下,专门为机关党委、纪委增加编制,增强了监督的力量。
    四是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坚持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做“四讲四有”合格党员。召开全国工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制定《全国总工会机关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实施意见》,深入推进工会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五是自觉接受中央巡视组对全总党组的专项巡视。坚持在政治高度上突出坚持党的领导,在政治要求上抓住党的建设,在政治定位上聚焦全面从严治党,从严从实、不折不扣落实整改要求,做到全面改深入改、改到底改到位。修订了《全国总工会关于贯彻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实施办法》,持之以恒反“四风”。全面清理规范全总会议活动、评比表彰、期刊等,撤销了25个评比表彰项目,将全总所属的13个期刊撤并为5个。制定了《工会行政事业性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工会行政事业性资产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和《工会行政事业性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等,强化工会资产监管,落实工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办法,提高了廉洁风险防控水平。
    六是强化对工会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把做好工会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着力把握政治方向、增强政治定力,坚守主阵地、释放正能量。多次就工会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制定了《全总党组关于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的实施细则》,下发了加强工会网络宣传和舆情工作意见,整合了工人日报、中工网等宣传阵地,突出加强了网上舆论引导工作。工人日报在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中获得大奖。
    (二)以整合机构优化职能为突破口,增强了工会组织的广泛性代表性。
    一是改进了工会领导机构人员构成。突出工会组织群众性特点,在工会副主席、常委、委员、代表及内部工作部门人员的安排上,提高了劳模和一线职工比例,把更多普通职工中的优秀代表吸纳进工会领导机构。全总十六届四次执委会议选举全国劳模、农民工代表巨晓林为全总副主席(兼职),全总十六届九次主席团会议推选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田辉为全总书记处书记(挂职)。全总执委中增加劳模和一线职工12名,比例由11.6%增至15.4%;主席团成员中增加劳模和一线职工3名,比例由9.9%增至13.5%。各驻会全国产业工会全委会委员、常委中劳模和一线职工比例均提高到9%以上,并分别增设2名兼职副主席。制定了《关于充分发挥全国总工会劳模兼职副主席作用的暂行办法》,组织全总劳模兼职副主席参加学习培训、开展调研、参加送温暖活动,切实发挥了全总劳模兼职副主席作用。制定了《工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提案办理办法(试行)》,通过全体会议发言和向大会提交提案等方式,扩大了代表、委员的参与渠道。
    二是优化了全总机关组织架构。将6个主要职能部门整合为3个,新成立了网络工作部和社会联络部,职能部门总数减少了1个。5个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事业单位由18个减少到13个。深入细致做好机关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机构整合过程中,149名干部进行了工作岗位调整,一周内全部到岗,高效平稳地完成了工作交接和干部对接。通过整合精简机构,减少了中间层次和交叉重复,进一步优化强化硬化职能,更加聚焦主责主业,机关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明显提升。
    (三)以改进干部管理方式为关键点,激发了机关干部的动力和活力。
   一是实行工会干部专挂兼。通过“总量不变、调整结构”的方式,优化干部结构,探索建立了一支以专职干部为骨干力量、以挂职兼职干部为重要支撑的机关干部队伍。制定了全总接收挂职锻炼干部管理办法,接收使用兼职干部办法,各驻会产业工会机关和委员、常委单位互派挂职干部管理办法,全总机关干部挂职锻炼工作办法和扶贫驻村第一书记管理办法等制度。加大了全总机关干部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工会干部双向挂职工作力度,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全总机关共接收了来自基层工会的32名挂职干部、23名兼职干部(包括9个部门的兼职副部长),并选派了46名机关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进一步增强了机关全体干部的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是拓宽机关干部来源渠道。突出机关干部基层一线工作经历、群众工作经历,探索建立符合工会组织特点的机关干部遴选、管理、使用办法,制定了《关于全总机关从劳模和一线优秀工会工作者中考录遴选机关干部工作的意见》,把更多知职工、懂职工、爱职工的人充实到全总机关。
    三是创新局级干部推选办法。在副局级职务晋升工作中,采取“三推两核一汇报”的方式推荐人选、确定考察对象,取得较好效果。“三推”是指对副局级职务人选先后进行3轮推荐;“两核”,即各部门推荐初步人选时进行“一核”,研究确定考察对象时进行“二核”;“一汇报”,是指在“二推”会议推荐环节,各部门推荐的初步人选向与会的机关局级干部简要汇报本人基本情况和近3年工作实绩。此办法得到了机关干部的充分认可。
    (四)以增强基层活力发挥作用为着力点,推动了工会工作的重心下移力量下沉。
    一是构建工会网络化组织体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基层工会建设和农民工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基层工会建设落实年活动。以开发区(工业园区)、建筑项目、物流(快递)业、家庭服务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以及社会组织等为重点,加大了工会组建力度,创新建会形式,采取单独组建、区域联建、行业统建、依托组建等多种方式,总结推广地方工会坚持依法办事、依靠职工建会的经验,有效破解非公有制企业建会难题,扩大了工会组织覆盖面,工会会员达到3亿人。制定了《工会会员会籍管理办法》,拓宽职工便捷入会渠道,积极探索网上入会、手机APP入会等新途径,打通了职工入会“最后一公里”。制定了“十三五”时期工会农民工工作规划,广泛开展“农民工入会集中行动”,2015年增加农民工会员1500万人,2016年又新增1500万人,农民工会员达到1.4亿人,占农民工总数2.77亿人的50.5%。
    二是做实基层工会工作。制定了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发挥基层工会作用的指导意见,深化职工之家建设,开展“六有”工会建设和“双争”活动。制定了深入推进产业工会工作创新发展的意见,支持产业工会开展各具特色的工作。制定了加强工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推动工会社会化工作者纳入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体系。修订了工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提高了一线职工在工会委员会、代表大会代表中的比例,规范基层工会民主选举,有力地促进了基层工会作用的发挥。
    三是加大工会资源向基层倾斜力度。全总机关和事业单位精简编制25%,将精简的50个行政编制补充到任务繁重、力量薄弱的县级工会,以此带动省级、市级地方工会实行编制“减上补下”,推动解决基层基础薄弱问题。将全国工会经费全年收入的95%留在地方和基层工会,由全总本级集中5%,把其中的70%用于对下级工会的补助,重点投向基层工会。
    四是密切机关干部与职工群众的联系。建立了基层联系点、调查研究、基层挂职任职、定期接待群众来访、谈心和征求意见等5项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全总党组所有成员都确定了1个县级工会和1个企业工会作为联系点,下沉到基层,直接到一线,了解实情和职工诉求。把机关干部直接联系职工群众和基层联系点工作列入干部考核内容,推进了工会领导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常态化、制度化。以职工参与率、满意率、受益率为重点,探索建立了工会服务职工满意度评价制度,适应职工的作息特点安排工作时间,推广“错峰服务”模式。建立了依靠职工群众推进工会工作的运行机制,畅通普通职工直接参与工会工作渠道。
    五是强化工会资产服务职工的功能。制定了加强和规范工人文化宫管理、工人疗休养院管理的意见,探索并创新工会资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依规、更好服务职工的措施和办法。加大了职工书屋建设经费投入和建设规模,专门增加电子职工书屋建设基础经费投入。目前,职工书屋已达10万多家,辐射职工5000万人以上,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形成了品牌。职工书屋被列入公共文化设施范围,写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
    (五)以创新工作载体机制为切入点,提升了工会组织凝聚力影响力。
    一是着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职工群众。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把思想引领贯穿工会各项工作和活动,突出政治性、思想性和教育性。通过开设专版、专栏、专题,推出出版物和微感言、微故事、微视频、随手拍、拍摄公益广告等方式,运用企业内部报刊、闭路电视、网站和宣传栏、橱窗、活动室等载体,深入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强大宣传声势,引导职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全国10个省(区、市)的万名职工中开展了思想状况调研,提高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叫响做实大国工匠品牌。广泛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教育,全总牵头组织大国工匠纪录片和新闻专题片,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职工群众和社会各界赢得了普遍点赞,大国工匠品牌已经家喻户晓。以“弘扬工匠精神、提升职业素养”为主题,联合教育部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与国家网信办开展“中国梦·大国工匠篇”主题宣传,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开设专栏持续宣传阐释工匠精神,推动工匠精神进车间、进班组、进校园,树立先进典型,引领广大职工争做工匠人才。
    三是创新职工建功立业载体和方式。深入开展“践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组织职工群众在经济建设主战场创新创业创优。完善竞赛组织、评估、表彰机制,扩大了竞赛覆盖面,提高了职工参与率,2016年共有180多万家企业开展了劳动和技能竞赛,参与职工8000多万人。落实中央改革办要求,全总牵头就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开展调查研究,起草相关重要文件。认真贯彻《中国制造2025》,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开展多种形式的职工技能培训、岗位练兵、技术创新活动,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首席技师”、“首席员工”的示范作用,设立职工创新补助资金,推动建设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产业工人队伍。
    四是完善工会维权服务制度机制。扎实做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职工权益维护工作,积极参与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等政策制定,引导和督促企业帮助职工多转岗少下岗、多转业少失业。贯彻落实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业务公开,坚持企业重大决策听取职工意见,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必须经过职代会审议。制定了关于深入推进非公有制企业民主管理工作的意见。与有关部门协调沟通,制定加强职工董事制度、职工监事制度建设意见,组织和代表职工有序参与企业民主管理。进一步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逐步健全,平等协商和集体协商工作得到深化,实现了数量质量双提升。目前,全国已建工会企事业单位职代会和厂务公开建制率均超过90%,集体合同覆盖职工约3亿人。
    五是加大城市困难职工解困脱困的帮扶和保障力度。精准、分类做好400多万名城市困难职工的解困脱困工作,修订了工会困难职工档案管理办法,对困难职工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围绕国家脱贫攻坚大局,充实工会扶贫工作力量,增加资金投入,实施了一批工会定点扶贫开发项目。指导地方工会建立健全市、区(县)、街道(乡镇)三级服务体系,提高精准服务职工能力。加强农民工维权服务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为225万名农民工追回被拖欠工资230多亿元。
    (六)以建设“互联网+”工会工作新格局为手段,实现了服务职工群众全方位全天候。
    一是实施全国工会“互联网+”行动计划。增强互联网思维,把打造互联网工作平台作为推进工会工作改革创新、提高服务引领职工能力的重要手段。推动将工会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重点工作纳入“十三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整合工会系统网络资源,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实现联系网、工作网、服务网整体合一、工会工作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实体和虚拟两大空间共同开展工作,提高建网、用网、占网能力。
    二是推行“互联网+”工会普惠性服务。召开全国“互联网+”工会普惠性服务现场推进会,总结推广地方工会构建“互联网+”服务职工体系的经验。以“一片心、一叠卡、一张网、一个家”为抓手,打造全国工会系统服务职工网络。开通全总微博、微信公众号,开发移动客户端,制定工会工作和会员信息基础数据库相关标准,强化工会帮扶、劳模管理、社会信用代码登记等服务职工相关系统的功能设计,依托中国职工教育网开发“职工驿站”APP,实现服务职工工作全方位。
    三是构建联系动员职工网上网下“同心圆”。开展工会新媒体聚合联动行动,首次召开全国最有影响力工会新媒体论坛,发挥工会系统9000多个新媒体账号作用,积极参与构建清朗网络空间。充分发挥互联网社会动员功能,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让互联网成为了解职工、贴近职工、联系职工、服务职工的新途径。
    (七)以实行工会工作社会化为抓手,拓展了联系职工的新途径新方式。
    一是联系引导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发挥工会枢纽型组织作用,把联系引导相关社会组织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接长手臂、形成链条、扩大影响。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调研,推动建设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数据库,开发建设全国工会社会组织工作信息服务平台。制定推进工会联系引导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工作意见,探索联系引导服务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新路径、新方式。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依法依规为职工提供专业优质高效的服务。探索在基层培育孵化工会直接领导的劳动关系领域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与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联合建立社会组织或社会组织服务平台。
    二是做好维护职工队伍稳定工作。针对化解过剩产能中职工下岗失业、劳动关系矛盾可能激化等新情况新问题,加强调查研究、风险评估和会商研判。指导地方工会加强对劳动关系和职工队伍情况监测和研究,建立源头治理劳资纠纷试验区,发挥工会在劳资纠纷源头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及时有力化解了劳动关系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坚决维护了社会大局稳定。
    (八)以推进全总改革试点为引领,促进了各级工会改起来强起来。
    一是按照双重领导原则加强对省级工会的领导。进一步完善与省级党委沟通协调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工会工作特别是工会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建立与省级党委协调推进工会工作的运转机制。通过多种方式,向省级党委通报中央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及工会重点工作,要求省级总工会及时向省级党委汇报全总重要会议精神。完善全总定期听取省级工会工作报告和意见建议制度,省级总工会每半年向全总作一次工作报告,重大事项随时报告。
    二是强力推进工会系统改革创新。召开了工会系统改革工作推进会,下发指导文件,对工会系统全面推进改革创新进行部署,充分发挥全总改革试点的示范效应、引领效应、推进效应、指导效应、督促效应,使工会系统改革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有机结合,形成了强劲推动的格局。深入调研督导,了解掌握各级工会改革进展,对省级工会改革方案及时给予指导,以全总机关改革带动工会系统改革。各级工会在同级党委领导下,主动对接、及时跟进全总改革试点工作,结合各自实际研究谋划改革。目前,31个省(区、市)总工会参照全总改革试点方案,均已制定了改革方案,工会系统改革创新工作全面展开。
    三、改革试点的几点体会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是推进改革的根本保证。工会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推进工会改革,必须坚持把保持和增强政治性放在第一位,把保持和增强先进性作为着力点,把保持和增强群众性作为工会工作生命线,确保工会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二)坚持问题导向是推进改革的必要前提。推进工会改革,必须勇于责任担当、勇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新,从制约工会组织发展最突出的矛盾入手,从职工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改起,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持续用劲发力,力求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坚持制度创新是推进改革的关键环节。推进工会改革,必须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重用制度机制巩固改革成果。全总党组在发挥党组领导核心作用、选拔任用管理干部、增强基层工会活力、加强产业工会工作、突出工会资产公益性服务性等方面,研究制定了35项管长远、治根本的制度文件,同时强化了制度的执行力。
    (四)坚持上下联动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式。我国工会是党领导的统一的工会组织,工会改革必须进行系统设计、协同配合、良性互动。全总党组坚持把调研论证作为制定《改革试点方案》的必经程序,充分汲取基层创造的鲜活经验。同时,加强对各级工会改革创新的领导和指导,科学谋划改革的整体推进和政策配套,支持各级工会因地制宜推进改革。
    (五)坚持求真务实是推进改革的内在要求。《改革试点方案》能否落地见效,需要以实打实、硬碰硬的作风来推动。全总党组坚持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各项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把抓改革落实同抓重点工作结合起来,认真抓好责任分工、沟通协调、督促检查等环节,扎实推进改革试点工作,使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四、进一步深化工会改革的考虑和安排
    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工会改革永远在路上。全总党组清醒地认识到,改革试点工作只是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与党中央的要求和职工群众期待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和不足,如工会领导机关职能作用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强化,干部队伍建设需要加强,对地方和基层工会改革的指导力度需要加大,基层基础薄弱、活力不足的短板需要补齐,改革中出台的制度文件必须严格执行并接受检验、不断完善提高等。持续并深化改革,需要锲而不舍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索和总结,努力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下一步,全总党组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改革的要求,深化增“三性”、去“四化”、强基层、促创新等各项工作,坚定不移推进工会系统改革创新,推动工会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以党建促改革,用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效深化工会改革。坚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强化政治引领,增强政治责任感、工作使命感,坚决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努力筑牢工会系统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根基。全总党组将把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与推进工会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鼓励工会干部围绕深化工会改革打开眼界、打开思路、打开胸襟,继续创新、创造、创优,切实担负起引导广大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
    (二)继续加大全总改革力度,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全总党组将进一步坚定改革信心,增强改革定力,继续把改革抓在手上,突出重点难点,聚焦深层次问题,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各项任务的落实落地。
    (三)推动工会系统深化改革,确保改革落地生根。全总党组将坚持以上带下、以下促上、整体联动,既抓全总改革试点工作,为工会系统改革树立标杆,又抓好对地方和基层工会改革的指导,推动各级工会跟进对接全总改革举措,努力做到顶层设计源自基层、改革成果惠及基层,不断增强职工群众对工会改革的获得感。
    (四)创新工会工作制度机制,巩固扩大改革成果。全总党组将把改革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及时上升为制度机制,把改革成效努力转化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职工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切实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充分体现出来,不断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
    全总党组将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深化工会改革创新,把工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更加充满活力,更好地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