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运历史

工运历史

湖北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工会运动的兴起(2)

发布时间:2018-08-01  来源:titleEn   返回上页

 



冰厂、丝口厂、丝绒厂、毡呢厂等。1907年英美烟草公司在汉口的开办,它们进行排挤和打击着武汉地区幼弱的民族工商业,使大部分手工工厂倒闭,严重地破坏了我国民族资本的成长。

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内部产生了“半土半洋”的混血儿,这就是官僚买办阶级,它的鼻祖就叫洋务派,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这些媚外压内的封建官僚们,它们企图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办法在中国自立军事工业,来挽救垂亡的封建制度,巩固其反动统治。1888年,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时,在广州筹建了枪炮厂。1889年11月,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时,在1890年2月,他将广州枪炮厂迁移汉阳。1892年开始在汉阳大别山北面建立厂房,到1895年4-7月都先后建成,投入生产。生产工人约2000人,是国内较大的军火工厂。另外,张之洞在1890年3月在汉阳大别山下建立湖北汉阳铁厂(从广州迁来),4月,成立湖北铁政局,到1893年9月先后建成炼生铁厂、炼□□麻铜厂、炼热铁厂、炼西门子钢厂、造铁货厂、造钢轨厂、鱼片钩厂等。1894年1月,□□两座炼铁炉正式开火开炉,生产工人达三千多人,每炉的年产量达15000余吨,其他与汉阳铁厂有关的大冶煤铁厂,大冶王三石的煤矿,江夏马鞍山的煤矿都拥有一千以上的矿工。

洋务派除了发展军事工业外,为了镇压人民,解决财政困难,也发展了一些民用的近代工业,如1890年12月,张之洞在武昌文昌门建立的织布局,该局一八九二年投入生产,共有纱绽30000枚,布机1000台,工人2500人。同年张之洞等又在武昌抚署东骑庙街开办蚕桑局,到1892年止,共植桑苗1000万株,到1896年该厂有机器25台,学徒80余人。在1894年官商合办的南北两纺纱局,在外国订购纱机90700绽,后因官方操权太大,商股退出。官方又无力开办,但是所订机器由张□援领后,开办了南通大生纺纱厂。此外,这一年在武昌还建有缫丝局、制麻局。后因政府贪污腐化无法支持,乃召商人承办。

除纺织工业外,张之洞又在1908年于武昌建造币厂、汉阳建针订厂、武昌南湖建制革厂、武胜门外建毡呢厂。翌年,在汉阳赫山建砖瓦厂。1910年在武昌设农务总会、农业测验场、林业试验场等。直到辛亥革命为止,官僚买办阶级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利用政治势力和优厚的经济势力垄断着市场和原料,压抑着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向前发展。

帝国主义的在中国开办工厂和官僚买办阶级,官办和官商合办工业出现的结果:直接阻碍了民族工业的正常发展,但他在客观上也破坏了千年的封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产生了一批近代工业无产阶级。它是新兴社会生产力的代表,虽然人数很少,但它富有充沛的生命力,代表着人类的彻底解放的新的希望。

中日战后,洋务运动彻底破产,民营工业一度得到发展。1897年,民营□昌大业厂在汉口开工,拥有资金30万两,工人1200名,月产43万盒。1905年,武汉出现民营铁厂,月产达4500—5000吨。武昌民营纱局,月产93000担,?口的汉丰机器面粉公司,月产1800包(每包重50磅)。1906年民商陈兴太在?口设造币厂,万炳臣在汉阳赫山设钢丝厂,1907年,皖商汪君庆在圹角设亚献公司,1908年七家豆油厂开工,每家月产3400豆并。1910年杨子机械公司成立,1906年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筹办,水厂设襄河上游韩家界宗关,容水量达500万加仑,到1907年6月开始送水,电厂设汉口大王庙河岸,容电1500瓦,到1908年8月开始送电等等。民族工业虽然一度获得发展,但由于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发展速度是非常缓慢的,不仅封建政府对民营工业抽重税,而且帝国主义的洋货,由于他们享有优惠待遇使着他们产品质量上的优势,几乎垄断了国内市场,民族工业在这种压抑和排挤竞争的形势下压得喘不过气来,致使很多民族工商业陷于倒闭和危急的深渊。这种状况直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才又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如全国较大的纺织工业由1911年的32家增加到1922年的76家。纱锭由83万枚增到227万枚,其他工业也有了相当大的发展。与此同时,日、美帝国主义的势力也乘机深入进来。直接威胁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大战结束后,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补偿他们在战争中的消耗,更残酷的卷土重来,施行其政治和经济的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又陷入停滞萎缩的处境。

随着民族资本的发展,日、美等帝国主义在华企业的扩张,中国工人阶级日益成长壮大。到党成立以前,全国产业工人的总数达250-300万人,武汉工人阶级和全国一样,也有了显著的增加。

……

武汉工人阶级的数量据1894年统计总数为12850-13350人,占全国工人总数的16.94%-17.1%。数量之大仅次于上海。后来,由于民营工业的发展,到1905年工人数增到三万人,各种杂工近十万人……。

《党在武汉地区革命史资料》第1-2页,中共湖北省党史调查组武汉小组,1960年4月20日编。

△黄石工人阶级的产生和发展黄石,包括石灰窑、黄石港、下陆、铁山、大冶等县镇,地处长江中游,水陆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考古发掘表明,大冶铜录山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铜矿分布最集中、开采规模最大、时间最早的古矿冶遗址。早在二千七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开采和冶炼。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在大冶县城西十华里建设青山场垸,开辟了铜铁采炼基地。相传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曾在大冶龙角山“炼大冶之剑,大败金兵”。明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在大冶设置了炼铁所,煤矿的开采也始于明代,大冶设县始于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定名为“大冶”即取“大兴炉冶”之意,反映了黄石地区的地理、历史和经济特点。

到了近代,黄石又成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张之洞兴办近代企业的地区之一。

1889年张之洞由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他聘请外国矿师到大冶等地勘查,了解到大冶铁山的矿源富足,“矿旺质良,取用不竭”,且自“唐宋以来,屡经开采鼓铸”,①于是委派林佐、李增荣为总办,设矿务局于铁山铺,创办大冶铁矿。1891年,为了用煤之需又兴办了王三石煤矿。次年7月,从铁山到黄石港江边卅公里长的运矿铁路竣工通车,同时,又兴建了下陆机修厂。1893至1908年间,先后又建成了老汉矿码头,东汉矿码头和新汉矿码头。1893年大冶铁矿铁山铺矿建成投产,年产矿石三万吨。1894年,汉阳钢铁厂也投产开炼。1896年清政府委派天津海关道兼津海关监督盛宣怀招商承办,大冶铁矿从官办变为官督商办企业。1901年,大冶铁矿增辟了得道湾矿区。1908年,汉阳钢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成立了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这是中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成立后,生产和销售有所增长,曾一度出现盈余。可是从1911年到1913年又共亏损例银320万两,到了“非扩充出货不足以挽救”①的地步。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行将爆发,西方各国积极扩充军备,国际市场上钢铁价格猛涨,因此,从1913年开始,汉冶萍公司又着手筹建新厂,并决定将新厂设在石灰窑下游一公里处的袁家湖地段(即今大冶钢厂)。该处依山傍江而狭长,长度为四千公尺,平均宽度约350公尺,俾尔后扩建时可任意向下游延伸。1916年10月,大冶新厂正式定名为大冶钢铁厂。

汉冶萍公司为兴建大冶钢铁厂,在工业先进国家中招标购置机炉,先后于1922年3月至1923年4月,建成两座日产450吨的高炉并投产出铁。由于种种原因,汉冶萍公司债台高筑,以致不惜以大冶铁矿的矿砂和公司的全部财产作抵押,共向日本借款5451万余日元,使汉冶萍公司完全成为依附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买办企业。

黄石地区除了上述汉冶萍公司所属的大冶铁矿、大冶钢铁厂外,湖北省政府还兴建了象鼻山铁矿。该矿与大冶铁矿毗连,因矿质优良、储量丰富,湖北省政府于1915年经呈北洋军阀政府备案照准,于1916年勘查矿区,1918年建成象鼻山至沈家营江边铁路,1920年建成投产。

在黄石地区开办的民族资本企业有湖北水泥厂和富源、富华等煤矿。湖北水泥厂始建于1907年,当时张之洞根据修筑粤汉铁路需要大量水泥的情况,以湖广阁督堂名义招商在大冶石灰窑兴办水泥厂,由福建省存记道程祖福以清华实业公司总经理的名义,上书张之洞,自愿筹集资金白银42万两承办,是年9月,获清政府批准并委任程祖福为该厂总办,1908年注册,定名为湖北水泥厂,1909年投产。1914年产权转让给天津启新洋灰公司,改名为华记湖北水泥厂。富源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则是由大冶人周晋阶于1908年创办。富华煤矿由武汉人徐瀛洲与德国人拉卜葛满于1916年合办,后拉卜葛满回国,遂由涂独资经办。除上述大、中型厂矿外,还有散布全境的小煤窑和小石灰窑。这些大、中、小型企业的开办,使黄石形成了拥有铁矿、煤矿、冶炼、水泥和电力工业的工矿区。

随着黄石工矿企业的发展,黄石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据不完全统计,1926年前后,大冶铁矿约有3千人,华记湖北水泥厂约3千人,象鼻山铁矿约千余人,大冶钢铁厂约有1千人,富源煤矿及富华煤矿共约7百人,包括裕鄂、四维、新华、利裕等几十个小煤矿以及店员、搬运、建筑、缝纫和其他手工业工人,共约1万3千名左右的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工人阶级队伍。

《黄石工运史》第2-4页,黄石市总工会工运史编辑室1987年编印。

[附录]辛亥革命前武汉民族资本家开办工厂及工人数概况辛亥革命前,武汉民族资本家开办的工厂有41家,工人计8,000左右。

41家工厂中,轻工业有33家,行业分布是:面粉工业5户,火柴工业1户,水电工业2户,榨油工业8户,碾米工业2户(其中1户开工仅1年就停歇),卷烟工业2户,砖茶工业1户,化学玻璃工业1户,砖瓦工业1户,棉织工业(毛巾)6户,印刷工业1户,其他工业2户。而机器制造工业只有8户。其中,真正称得起现代工业的只有杨子机器公司,其他都是几十个工人的修理工厂,一直处于半机械半手工生产状况。

41家工厂中,雇用工人在100人以上的大厂只有7家,雇用工人6457,其余百分之八十几都是几十人的小厂。

41家工厂中,有资本记载可查的有31家,资本总额为10,465,980元。其中资本在1万元以下的有7户,1万元至10万元的有7户,10万元至50万元的有14户,50万元以上的只有3户。41家工厂中,完全采用现代机器生产的只有20家,不到总户数的一半,比较多的工厂从事半机械半手工的生产。

辛亥革命前,武汉已形成5个专业性市场,(1)油市场,(2)柴炭市场,(3)棉花市场,(4)米市场,(5)杂粮市场。商业组织从业务上划分计有茶叶、棉花、粮食、匹头、绸缎、绣货、百货、钱铺、典当等130余个。商店总户数约在7000户以上。

武群文《辛亥革命前武汉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江汉学报》,1961年4期。

二、湖北早期工人的状况

图1大冶铁矿工人劳动情形

1、工时

△纱厂周工作时间说来棉纺织方面,所有雇用中国工人的西方雇主和监工都同意中国工人在手艺的轻巧方面是特出的,同时,他们的体力和智力十分适于纱厂的工作。

他们表现有特出的耐性。例如汉口纱厂的童工,通夜工作,不离开纱厂,仅仅只带有一点稀粥作为粮食。

[中国]所有的纱厂都是日夜开工,因此必须有两班工人换班。同时以各个纱厂的平均数计算,每个纱厂每周开工71.5至72小时,每年有200个至320个工作日。白天在午饭时休息一小时。夜间则不停工。工人以少量食物度日,找机会急忙地吃掉。

《布莱克本商会访华团报告书》(1867-1897年)第10页、7227页;摘自皮明庥等编《武汉近代(辛亥革命前)经济史料》第176页,武汉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印行。

△武昌纺纱厂工人劳动时间[武昌纺纱厂工人]劳动时间,上午是从6时到12时,12时至下午1时是中饭时间,然后再从1时到6时。我想,工作时间这样长,会严重妨害小孩子身体发育,同时会造成工作懈怠,向不正常状态发展,结果效果反而减低。

《支那经济全书》1908年,第11辑,第451页;同上第177页。

△武昌纺织局工作及休息时间张香帅(张之洞)在武昌所设之纺织局,出布出纱亦颇不少,各局所雇工人,约二千八百名,日夜工作。……每日工作十二点钟,仅歇一点钟,工人晚间工作,能耐劳苦,无异白昼。……放工之期,不过每逢初一、十五等日及中国新年而已。

《皇朝经济文新编》,商务,卷4,第11页,1901年;同上第177页。

△汉口燮昌火柴厂工时此种工场,普遍不为夜业,惟为中国人所设立者,则间有之。如上海(燮昌)自来火公司之汉口支厂,则每日自午前六时开始,至午后六时终;更为夜业,自午后七时始,至同十时终;在夏天则自午前五时始,至午后九时终云。

《中国经济全书》,1908年,第1辑,第101-102页;同上第197页。

△全国主要厂矿企业工时统计表(武汉部分)(图)

《第一回中国年鉴》,工业,第1436-1440页;摘自刘明逵《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第一卷第一册,第280-281页。

△各地重要工业工作时间表(摘录)(图)

(编者注:本表各栏所列数字一是年劳动日数,一是日劳动时数。)

李立三《中国职工运动概论》第36页;同上第282页。

2、工资

△汉冶萍煤铁厂华工工值最廉该厂[汉冶萍煤铁厂]雇用华工现[1909]年已增至三千四百五十名,外国机司、电机司、监工,计二十人。华人工值最廉,操作勤劳,足餍人意。机匠每月辛工自十元至八十元,折中而算,每日约合六角;小工每日仅须二百文,合之美金仅一角,合之英金仅五本士(便士)。如此工食,欧、美亘古所未闻也。

《汉冶萍煤铁厂矿记略》,《东方》,7年7月,调查1,第67页,1910年7月;摘自皮明庥等编《武汉近代(辛亥革命前)经济史料》第129-130页,武汉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印行。

△武昌官布局工价在上海,织布工人每天工资为0.2元至0.35元-—合4.55至7.94便士,这是经理们叫苦认为太高的工资。武昌官布局的工价要低些,织布工人的工资每月不超过3.5元——或6先令6.5便士。在这些布厂的各部门中,经验丰富的工头,每月工资为0.3元至0.35元——等于6.82至7.94便士。虽不及英国工匠迅速,但能和他们一样熟练地安装并修理机器的技工,每天工资为10便士。锅炉工和机械工每月工资为26至28先令。

《布莱克本商会访华报告书》1896-1897年,第228-229页;同上第179页。

△1905年前后汉口各工厂的工资

工厂别每日工资

纺织局0.27-0.28

织布局0.32-0.33

缫丝局0.05-0.25

……

《支那经济全书》第1辑,第153-158页;同上第179页。

△湖北纱厂日工资状况湖北纱厂工人约有2,500名,实际上各部门都是按件给工资,效率特高者另有奖金。在梳棉(清花)间一个看六部梳棉机的工人,每日工资为美金7分至8分;管棉条机工人每日工资为美金2.75至3分;初纺及穿扣工为美金2分;细纱工按成纱磅数每百磅为美金4分。织布工每织长40码的布一匹,得工资美金6分。

《中国棉货》①第169页;同上第179-180页。

△中、美、法、意、日绢业工人工资比较据美国绢业协会调查报告云:各国绢绸织物职工之劳银,因其业务之难易,及技术之程度,故不能一定。……若为一般织造织工,求普通之劳银,则有世界各国之比例在:(图)

此表所列乃一日之劳银。其劳动时间,美国系八时至十时间。法、瑞、意诸国系九时至十二时间,中国及日本系十时至十四时间。由此观之,美国工人劳动最少,所得最多,中国工人劳动最多,所得最少。中外生活之悬殊,一至于斯,良可慨也。

《商务官报》宣统2年3月5日,5期,第26-27页;同上第180页。

△武汉四局工人等级工资标准

……应昌公司经营以来……

(织布局)目下使用之职工有2千人,分上中下3等:上等1日1人200文,中等150文,下等100文。

(纺纱局)职工统计1千5、6百人。工钱分3等:上等400文,中等300文,下等100文以上。

(官丝局)职工有470人,皆系女工。工钱上等180文,中等120文,下等90文。

(制麻局)现有职工453人,(男工202人,女工251人)。工钱,男工1日最高15仙,最低7仙,女工最高13仙,最低6仙。

水野幸吉:《汉口》,光绪34年6月,刘鸿抠译;同上第181页。

△湖北织布官局1893年经特别训练的工人工资武昌湖北织布官局1893年经特别训练的工人(男)每月工资7至10元不等①,折合每日工资②为0.233-0.333元。

《捷报》1893年3月24日;同上第173页。

△全国主要厂矿交通企业工资统计表(1918年)(图)

《第一回中国年鉴》,工业,第1436-1440页;摘自刘明逵编《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第一卷,第一册,第455-456页。

△1905年前后汉口部分工厂工人工资表(图)

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下册,第1226页。

△1912年汉冶萍公司工人工价表(图)

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第1228页。

△英美烟草公司扣工人工资[汉口]上海《民国日报》记英美烟草公司工人揭露资本家克扣工资情况:工资是例给小洋,如工钱积到一元了,他们就想法子来罚伊们的工钱,使他不满一元,就可以给予几角小洋;他们又常常想法子使工钱零数不满一角,譬如要给几分钱的,他们只给予九枚铜元,象这样工人就吃亏不少了。工资照例发给小洋,并且工资极低,多的每月九元甚至八元、七元不等;若遇有咳嗽,疾走,谈笑,工作不精细,起码就要罚一元,当这样高度生活的时候,伊们实难过活。

上海《民国日报》1921年12月27日。

3、劳动条件

△湖北应城县膏盐矿……问峒之三口距离甚近,口径又极窄,三口各有车轮,扶车之工人又多,地不及两方丈,须容数十人之多,未免过于狭隘,何不宽其地步,大其口径,使扶者不至相挤,下峒者便于升降,较为稳妥也?曰:三口之距离宜远,无如此地相沿已久,习以为常,几成牢不可破之势。至于口径之细,半因于惜工,半因人力绞车辗转较易,究之皆非善法,相宜致云也。问乎巷只二尺许高,取膏者须卧进,搬膏者须兽行,殊为苦事。岂二尺许之外遂无膏盐之可鉴欤,抑因别有障碍,不能使之高欤!曰非也,峒主资本不足,全赖石膏以资补助,若过高则石膏必少,盐板必多,每日入不敷出,将有不能支持之势。故为救济目前起见,不得不如此也。……问峒内须有空气流行,方可藏人,故凡开矿者,贵有风箱,今贵处无之抑又何故?曰:……如峒至闭气之时,宁可停班。(下略)

舒融幡:《湖北应城县膏盐矿视察记》,《矿业杂志》1卷4期,矿学研究会,1917年12月;摘自刘明逵编《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第一卷第一册第300页。

△工厂的劳动条件——纺织业

[武汉]这是国民党官方报纸《国民论坛报》今年三月十二日披露的材料,这家报纸的记者采访了几个工厂,进行调查研究,以便了解工人的生活状况。他在这篇报道中写道:

“今天我去英国人办的压缩包装厂采访。这个厂有数百名女工和童工,她(他)们蹲在石板地上,絮尘满天飞,她(他)们吸着这污浊的空气,一天要劳动十二小时。这个车间的工作是把湿漉漉的棉花包一捆捆拆开,然后送到压缩包装车间去。妇女和童工每日劳动收入仅二十个铜板(约九个戈比)。

另一个车间是压缩包装车间。一位工人站在一根大板杆旁,按时一次次地扳动铁杆,以驱动大铁轮旋转,每扳一下他全身肌肉绷得铁紧。另一些工人负责压缩和包装的其他工序。这个车间的工人可算是这个工厂工人中的‘贵族’了,他们每天可得一百三十个铜板。

这个厂工人的样子看起来叫人可怕。厂里到处都可以听到止不住的嗽咳声。工人一个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疲倦不堪的脸上布满灰白色的尘埃,透过灰尘可以明显地看到因发烧、打疟疾而出现的红晕,死神随时都会降临到他们的头上。

工人患病时,厂方一分钱也不给。厂里没有一块地、一间屋可供工人工间休息之用。

也没有任何节假日是规定照发工资的。工人在星期日或某一节日不想上工,厂里便要扣发工资。上班迟到两小时扣半日工资。厂方把工人的劳动看成是尽量压缩开支的必要来源,从不关心工人的死活。

在分类车间里,童工们蜷缩着身体蚁蝼般在地上蠕动,拣选棉花。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厂房里,花絮飞扬,尘埃扑面,东西都看不清楚,工人们一天要在此劳动十二小时。他们连吃饭时间都没有,可一天只得到二十个铜板。

同一天,我采访了三个工厂。三个厂规定的工作日都是十二小时。大部分劳动都由妇女和童工担负。”

[苏]A·洛佐夫斯基:《中国的革命与反革命》,《真理报》1927年9月3、4、7、8、9、10、11、14、15日;同上第285-286页。△工厂的劳动条件——缫丝厂[武汉]这是国民党官方报纸《国民论坛报》今年三月十二日披露的材料,这家报纸的记者采访了几个工厂,进行调查研究,以便了解工人的生活状况。他在这篇报道中写道:

“缫丝厂的劳动条件更是可怕得难以表达。机器旁、车床边挂着一只只篮筐,筐里装着女工们吃奶的婴儿。这些婴儿放在家里无人带,上班时间无处送,当妈妈的女工只得带来工厂,用箩筐装上搁在车床旁。

工厂厂房低矮阴暗,毫无任何通风设备。工人和未成年的女工们排成长长的行列站在滚烫的沸水糟前烫着蚕茧。到处散发着一股令人恶心的气味。可以看到随随便便往旁边搁的吃奶婴儿,到处可以遇到面色苍白,骨瘦如柴,艰难地在进行操作的小女孩。革命显然还没有触及这家破烂不堪的老厂。”

“劳动条件的唯一改善是女工增加工资百分之二十,一周给一天休息。现在这家工厂的男女童工一天可得六十个铜板,成年女工可得三角五分。可见一个女工在如此恶劣条件下每天劳动十二个小时,一月仅得十元工资。任何一个住在汉口的人都知道,一个月十元的开支意味着什么生活,那就是要吃粗食、穿破烂、住草棚。有孩子的女工就得把孩子放在塞满破布烂条的箩筐内,整天带在身旁,放在机器或车床旁,自己进行操作。在一天劳累回到家里之后也吃不上现成饭。正因为如此这个厂的女工和童工脸色都难看得怕人。他们终年不见一点阳光。”

[苏]A·洛佐夫斯基:《中国的革命与反革命》,《真理报》1927年9月3、4、7、8、9、10、11、14、15日;同上第291页。

△工人没有劳动保护[武昌纺织局]劳工与雇主的关系,仅只是雇主付出工资以为劳动报酬,劳工则为获得工资而劳动。除此以外,没有分红,没有俱乐部设施,没有劳工保护法,没有疾病治疗设备。多少带有抚恤意味的只有一件事,即因病旷工按日扣薪外,如果在机器上负了伤,并不扣薪。

《支那经济全书》1908年第11辑第451页;摘自皮明庥等编《武汉近代(辛亥革命前)经济史料》第178页,武汉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印行。

责任编辑:郑斌

来源:湖北工会网